骨质疏松既与缺钙有关,也与中医理论中的肾虚存在联系。现代医学认为,钙质流失或摄入不足是导致骨密度下降的直接原因,而中医则将骨骼健康与肾脏功能紧密关联,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可能引发骨质疏松。两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骨质疏松的成因,但本质上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长期缺钙会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从而增加骨折风险。维生素D缺乏、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下降等因素也会影响钙的吸收与利用。中医理论则强调肾虚是骨质疏松的内在根源,肾精亏虚会导致骨髓化生不足,骨骼失养。临床中常见中老年人群因肾气衰弱而出现腰膝酸软、骨脆易折等症状,这与西医的骨质疏松表现高度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既需补充钙和维生素D,也可能通过补肾填精的中药如熟地黄、骨碎补调理体质。
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需多管齐下。饮食上保证钙和蛋白质的充足摄入,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适当晒太阳或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跳绳以刺激骨形成。中医调理需辨证施治,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肾阴虚者需滋补肾阴,避免盲目进补。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摄入、避免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至关重要。定期检测骨密度,尤其绝经后女性和高龄人群,有助于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