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脑水肿高峰期通常出现在发病后3-5天,此时颅内压显著升高,病情最为危重,需密切监测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脑水肿高峰期是脑出血患者病情恶化的关键阶段,由于血肿占位效应及周围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共同作用。此时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变化、血压波动或呼吸异常等危险信号。临床需通过影像学动态评估水肿范围,结合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核心在于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纠正代谢紊乱,同时预防并发症。
密切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反应及生命体征至关重要。床头抬高30度有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过高导致再出血或过低影响脑灌注。合理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或高渗盐水,需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限制液体入量,维持轻度负平衡,但需避免过度脱水引发低血容量。早期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主,注意血糖管理。避免剧烈咳嗽、烦躁等引起颅内压波动的因素。警惕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强护理及康复评估。若病情进展,需评估手术干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