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水确实可能影响听力。耳道内的液体可能阻碍声波传导,导致暂时性听力下降。若液体持续存在或伴随感染,可能进一步损害听觉结构,引发更严重的听力问题。
耳朵流水通常由外耳道炎、中耳炎或鼓膜穿孔引起。外耳道炎时,炎症刺激腺体分泌增多,液体混合脱落皮屑形成分泌物。中耳炎则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积液,压迫鼓膜影响振动。鼓膜穿孔后,外耳道液体可能流入中耳,干扰听小骨传导功能。细菌或真菌感染会加重炎症,分泌物增多可能堵塞耳道,甚至腐蚀听觉神经或耳蜗结构,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
发现耳朵流水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掏耳或滴药。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或洗澡时使用防水耳塞。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病原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听力持续下降、发热或剧烈疼痛需紧急处理,可能提示严重感染或并发症。日常注意耳部卫生,但避免过度清洁破坏耳道自洁功能。儿童反复出现耳部流水应排查腺样体肥大等潜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