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的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指精与血的统称,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共同维持生理功能。精源于先天而赖后天滋养,藏于肾;血由水谷精微化生,归肝所藏。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脏腑运作密切相关。
精血的概念涵盖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先天之精受于父母,决定体质强弱;后天之精依赖饮食营养的转化,与脾胃功能相关。血则通过脾胃运化水谷,上输于心肺,气化而成,濡养全身。若精血充足,则面色红润、筋骨强健、思维敏捷;若精血亏虚,可能出现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月经量少或早衰等症状。临床常见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等证候,需通过补益肝肾、填精养血等方法调理。
精血调养需注重整体平衡。过度劳累、久病耗损、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均可损伤精血。食疗可选用黑芝麻、枸杞、当归等滋补肾精、补血养肝之品;药物如熟地黄、阿胶、何首乌等常用于精血亏虚证。但需辨证施治,避免盲目进补。例如阴虚火旺者不宜温燥药物,需配伍滋阴降火之品。规律作息、节制房事、调节情绪亦是养护精血的关键。精血理论体现了中医形神合一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强调防重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