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喘是中医学对因痰饮内停、肺气上逆引发的咳嗽、气喘等症状的统称。这类病症多因体内水液代谢失调,痰湿积聚于肺或气道,阻碍气机运行,导致呼吸不畅、咳喘反复发作。中医认为,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需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化解。
痰饮咳喘的典型表现为咳嗽痰多、痰质黏稠或清稀,伴有胸闷气促、喘息有声,夜间或受寒后加重。痰饮停留部位不同,症状亦有差异,痰阻于肺多见咳喘痰鸣;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病因常与脾虚失运、肺失宣降、肾阳不足相关,脾虚则水湿不化,肺虚则津液停聚,肾虚则水饮上泛。治疗以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为主,方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需结合体质辨证加减。
日常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防助湿生痰;注意保暖,减少外感风寒诱发咳喘。久病者应定期调养脾肾,改善水液代谢。若痰饮化热,出现黄痰、发热,需及时调整清热化痰方案。孕妇、体弱者用药需谨慎,部分温燥药物可能伤阴。中医强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具体治法需由专业医师指导,不可自行滥用止咳药掩盖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