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状包括髋部剧烈疼痛且活动时加重、患肢缩短或外旋畸形、局部肿胀并伴有皮下淤血、无法负重行走、腹股沟或大腿外侧压痛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1.髋部剧烈疼痛且活动时加重: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及骨折端移位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持续性锐痛。任何尝试活动患肢的动作,如翻身、抬腿或站立,均会因肌肉牵拉或骨折端摩擦而使疼痛加剧。疼痛常向大腿内侧或膝关节放射,夜间可能因体位变动而更明显。
2.患肢缩短或外旋畸形:骨折后,附着于粗隆的肌肉群如臀中肌、髂腰肌收缩会导致远端骨折段向上移位,表现为患肢比健侧缩短。同时,由于髂股韧带失去稳定作用,下肢常呈现外旋姿态,足部外侧贴近床面,无法主动内旋复位。
3.局部肿胀并伴有皮下淤血:骨折伴随周围血管破裂,血液和组织液渗出至皮下及肌肉间隙,数小时内即可见髋部及大腿近端明显肿胀。血液淤积在浅层组织时,皮肤可能出现青紫色瘀斑,尤其在粗隆部或腹股沟区域较为显著。
4.无法负重行走:骨折导致股骨近端失去支撑功能,患者尝试站立时会因剧烈疼痛和力学结构破坏而跌倒。即使轻微负重如单腿支撑也可能引发骨折端异常活动,伴随骨擦音或弹响感。
5.腹股沟或大腿外侧压痛明显:按压股骨大粗隆或沿股骨干轴向叩击足跟时,骨折部位会出现尖锐压痛。部分患者因血肿压迫,可能合并股神经刺激症状,表现为大腿前侧麻木或刺痛。
股骨粗隆间骨折需避免随意移动患肢,防止骨折端进一步损伤血管或神经。早期应使用硬板床固定,并通过影像学明确骨折类型。疼痛管理需结合药物与物理制动,康复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逐步进行,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效或畸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