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生儿溶血症的关键在于孕期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和及时干预。通过监测母婴血型不合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常见于Rh阴性血型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的情况。孕期需定期检测母体血液中是否存在抗D抗体,若发现抗体效价升高,需进一步评估胎儿受影响程度。对于未致敏的Rh阴性孕妇,可在孕28周左右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阻断母体产生抗体。分娩后72小时内再次注射,预防下一胎发生溶血症。ABO血型不合虽较常见,但症状通常较轻,一般无需特殊预防,但需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
注意事项包括Rh阴性孕妇应避免人工流产、宫外孕等可能致敏的情况,任何孕周出现阴道出血都需及时就医。输血或妊娠史可能增加致敏风险,需详细告知医生。产后新生儿出现皮肤黄染、贫血等症状时,需立即进行胆红素检测,必要时采用蓝光照射或换血治疗。母乳喂养并非禁忌,但严重溶血时需暂停母乳并遵医嘱。定期随访抗体效价变化,结合超声多普勒监测胎儿贫血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