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黄水伴随臭味和结痂,通常提示存在外耳道炎或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这类症状多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也可能与湿疹、外伤或耳部手术后护理不当有关。黄水为炎性渗出物,臭味源于微生物分解产物,结痂则是分泌物干燥后的表现。
外耳道炎常见于频繁掏耳、游泳进水或过敏体质人群,表现为耳痛、瘙痒、听力下降。中耳炎多继发于感冒,可能伴随发热、耳闷胀感。真菌性感染时,耳道可见白色绒毛状菌丝。需通过耳镜检查区分感染类型,必要时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治疗需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真菌感染则用抗真菌药物。保持耳道干燥至关重要,避免自行掏耳或进水。
出现症状后应立即停止游泳、戴耳机等行为。切勿用棉签深入清理,以免将分泌物推入更深部位。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但需确保耳塞清洁。若伴随剧烈疼痛、发热或面瘫,提示感染扩散,需紧急就医。糖尿病患者更需警惕恶性外耳道炎。治疗期间避免辛辣食物,定期复查至症状完全消失,防止转为慢性炎症。听力持续下降需排查鼓膜穿孔或胆脂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