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是肝脏内形成的充满液体的囊性病变,多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因素导致。先天性肝囊肿由胚胎期胆管发育异常引起,后天性则与创伤、炎症或寄生虫感染等因素相关。多数肝囊肿生长缓慢,属于良性病变,但部分情况可能引发症状或并发症。
肝囊肿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先天性肝囊肿源于胚胎期胆管板发育障碍,未与胆管系统连接的异常胆管逐渐扩张形成囊肿。后天性因素中,创伤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假性囊肿;炎症反应如胆管炎可能引发胆管阻塞,促使囊肿形成;寄生虫感染如肝包虫病会在肝脏内产生寄生虫性囊肿。随着年龄增长,肝内小胆管退行性变也可能形成囊肿。多数肝囊肿内壁光滑,充满清亮液体,但感染或出血时囊液可能变浑浊或呈血性。
发现肝囊肿后需定期随访,通过超声或CT监测大小变化。体积较小且无症状的囊肿通常无需治疗,但囊肿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合并感染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外伤,防止囊肿破裂。饮食上保持清淡,减少高脂食物摄入以减轻肝脏负担。若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囊肿感染或出血,需立即就诊。寄生虫性囊肿具有传染性,需严格做好个人卫生防护。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切勿自行穿刺或服用偏方,以免引发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