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预防需注重孕期营养补充、规范产程管理、避免产道损伤、及时处理胎盘滞留、产后密切观察。具体分析如下:
1.孕期营养补充:孕期贫血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需保证铁、叶酸及蛋白质的摄入。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可增强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建议通过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食物补充铁元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铁药物。定期产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时纠正贫血状态。
2.规范产程管理:产程过长或过短均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宫缩强度及胎儿状况,避免急产或滞产。合理使用缩宫素促进宫缩,但需控制剂量防止子宫过度收缩。第二产程指导正确用力,避免盲目屏气导致产道撕裂。
3.避免产道损伤:会阴保护技术是减少裂伤的关键。助产时采用适度侧切或自然撕裂可控的方式,缝合时确保解剖层次对齐。操作需轻柔,避免粗暴牵拉。产后检查宫颈及阴道,发现裂伤立即缝合止血。
4.及时处理胎盘滞留:胎儿娩出后需确认胎盘完整剥离。若30分钟未排出,需手法剥离或使用药物促进宫缩。检查胎盘是否缺损,残留组织需清宫处理。特殊情况下如胎盘植入,需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
5.产后密切观察:产后2小时是出血高发期,需监测血压、脉搏及阴道出血量。按摩子宫促进收缩,发现宫缩乏力立即用药。出血量超过500mL需启动应急方案,包括输血、手术等。产后24小时内仍需定期评估。
预防措施需贯穿孕产全程,医护人员与孕产妇共同配合。出现头晕、心悸等异常症状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严格遵循医嘱,不擅自调整药物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