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积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失调,津液凝聚成痰,停积于脏腑经络或体表所致。中医认为,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痰积形成。
痰积的形成机制复杂,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常有关。肺主宣发肃降,若肺失宣降,津液不得布散,则聚而成痰。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聚为痰。肾主水液代谢,肾阳不足则气化无力,水液停蓄亦可生痰。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或过食肥甘厚味,滋生湿热,均可助长痰湿内生。痰积可阻滞气血运行,引发咳嗽、胸闷、头晕、肢体困重等症状,甚至导致瘿瘤、痰核等有形之结。
预防和调理痰积需注重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腻、甜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情志调摄同样重要,避免长期抑郁或焦虑,保持气机通畅。若痰积症状明显,如久咳不愈、痰多黏稠或体表出现包块,应及时就医,辨证施治。中医常用化痰、健脾、温阳等法调理,如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方剂,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滥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