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损伤的治疗原则是控制出血、解除梗阻、预防感染、修复损伤、促进康复。具体分析如下:
1.控制出血:尿道损伤后首要任务是止血,避免失血过多导致休克。轻度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严重出血需手术结扎或电凝止血。同时需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对于合并骨盆骨折的尿道损伤,需优先稳定骨折以减少继发出血。
2.解除梗阻:尿道损伤可能导致排尿困难或尿潴留,需及时解除梗阻。留置导尿管是常用方法,若导尿失败则行膀胱造瘘引流尿液。对于尿道断裂或严重狭窄,需手术重建尿道连续性,恢复排尿功能。
3.预防感染:尿道损伤易继发尿路感染,需严格无菌操作并尽早使用抗生素。保持引流通畅,定期更换导尿管或造瘘管。监测体温及尿液性状,发现感染迹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修复损伤:根据损伤程度选择修复方式。部分裂伤可保守治疗,完全断裂需手术吻合。术后需定期尿道扩张防止狭窄。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需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
5.促进康复:康复期需加强营养支持,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尿道通畅性,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密切观察并发症。避免过早拔除导尿管,防止二次损伤。饮食宜清淡,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定期随访评估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