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壁损伤确实可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当血管内皮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时,会触发凝血机制,导致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最终形成血栓并引发静脉炎症反应。
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与血管壁损伤密切相关。血管内皮损伤可能由外伤、静脉注射、导管置入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引起。损伤后,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形成血栓。同时,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红肿、疼痛。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态或静脉曲张等因素会进一步增加风险。感染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内皮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促进血栓性静脉炎。
预防血栓性静脉炎需注意避免血管损伤。静脉穿刺或置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机械性刺激。长期卧床者需定期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可降低血管内皮损伤风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或皮肤发红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血栓扩大或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抗凝药物和抗炎治疗常用于临床,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