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隔离适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白喉、大面积烧伤感染、新生儿脓疱病、狂犬病。具体分析如下:
1.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重耐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常见菌种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者需单间隔离,医护人员需穿戴防护装备,器械专用并严格消毒。隔离至临床症状好转且病原学检测转阴。
2.皮肤白喉: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病灶分泌物含大量致病菌。接触破损皮肤或污染物可导致传播。隔离期间需覆盖创面,污染物需高压灭菌。解除隔离需连续两次培养阴性,间隔至少24小时。
3.大面积烧伤感染:烧伤后皮肤屏障破坏,创面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常见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和溶血性链球菌。需无菌操作处理创面,床单元每日消毒。隔离至创面愈合且无感染征象。
4.新生儿脓疱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化脓性感染,多见于新生儿。脓疱液具有强传染性。患儿需单独安置,衣物及敷料需焚烧处理。隔离至皮损结痂且培养阴性。
5.狂犬病:病毒通过唾液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传播。患者晚期可能出现攻击行为,需严格隔离。医护人员需接种疫苗并穿戴全面防护装备。患者分泌物需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
接触性隔离需严格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进出执行手卫生。防护用品一次性使用,污染物品密封后标记。隔离期限依据病原体特性及患者状况动态调整,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