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主要分为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晕厥、代谢性晕厥。具体分析如下:
1.反射性晕厥:由神经反射异常引发,常见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或情境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多因情绪刺激或长时间站立导致,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伴血压下降。情境性晕厥与特定动作相关,如咳嗽或排尿。发作前可能出现头晕、出汗等先兆,恢复较快且无后遗症。
2.心源性晕厥:心脏泵血功能异常所致,常见于心律失常或结构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如室速或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脑灌注不足。结构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心肌病也可能引发。此类晕厥发作突然,可能伴随胸痛或心悸,危险性较高需及时干预。
3.脑源性晕厥:脑血管或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癫痫。脑血管狭窄或痉挛导致血流减少,可能伴随肢体无力或言语障碍。癫痫相关晕厥通常伴抽搐或意识障碍,需通过脑电图鉴别。此类晕厥需关注原发病进展。
4.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由体位改变引发血压骤降,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药物影响。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血压调节延迟导致脑部缺血。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易发,可能伴头晕或视物模糊。缓慢改变体位可减少发作风险。
5.代谢性晕厥:因内环境紊乱导致,如低血糖或严重缺氧。低血糖时脑能量供应不足,出现冷汗、颤抖后意识丧失。缺氧可能源于贫血或呼吸系统疾病。纠正代谢异常后症状通常缓解,但需排查潜在病因。
出现晕厥需记录发作诱因、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避免突然起身或长时间站立。频繁发作或伴随胸痛、抽搐应及时就医,完善心电图、血糖等检查。日常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过度疲劳或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