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一种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病症。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因,部分情况可能仅需观察,而某些病因则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干预。
黄疸的发生与胆红素生成、代谢或排泄障碍有关。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的产物,正常情况下经肝脏处理后排入胆汁。当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肝脏功能受损如肝炎、肝硬化,或胆汁排泄受阻如胆管结石、肿瘤时,胆红素堆积在血液中,引发黄疸。新生儿黄疸较为常见,多与肝脏发育不成熟有关,通常可自行消退;但成人黄疸通常提示潜在疾病,需警惕肝炎、胆道梗阻或恶性肿瘤等严重问题。
发现黄疸时需立即就医明确病因。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尿液深黄或陶土样大便可能提示感染或胆道梗阻,需紧急处理。避免自行服用药物或偏方,尤其肝功能异常者可能加重损伤。日常需注意饮食清淡,戒酒以减少肝脏负担,并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或影像学检查。新生儿黄疸若持续加重或伴随嗜睡、拒奶,需警惕胆红素脑病风险,及时光疗或换血治疗。黄疸本身是症状而非独立疾病,及时诊断并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