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盘突出和脊椎炎在症状表现、病变部位、病理变化、诊断方式、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症状表现:腰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并伴随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咳嗽或用力时症状加重,严重时可能出现肌肉无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脊椎炎则以脊柱僵硬和慢性疼痛为主,晨起或久坐后症状明显,活动后缓解,可能伴随关节肿胀或全身疲劳感。
2.病变部位:腰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椎第四至第五或第五至骶椎之间的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症状。脊椎炎主要累及脊柱关节及周围软组织,严重时可能引起脊柱强直或畸形,病变范围较广泛。
3.病理变化:腰间盘突出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直接压迫神经或脊髓。脊椎炎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特征为滑膜炎症、韧带钙化及骨赘形成,最终可能导致脊柱融合。
4.诊断方式:腰间盘突出通过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或CT可明确显示椎间盘突出位置及神经受压程度。脊椎炎需结合血液检查如炎症指标及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如骶髂关节病变或竹节样脊柱改变。
5.治疗原则:腰间盘突出以缓解神经压迫为主,轻症采用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药物或物理疗法,重症需手术干预。脊椎炎以控制炎症和延缓病情进展为目标,药物以抗炎和免疫调节为主,配合康复训练维持关节功能。
日常生活中需避免久坐或过度负重,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腰背肌群,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推拿或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