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痉挛主要表现为肌肉突然疼痛性收缩、常见于四肢或腹部、伴随大量出汗、皮肤湿冷但体温正常或略高、可能因电解质失衡加重。具体分析如下:
1.肌肉突然疼痛性收缩:中暑痉挛最典型特征是肌肉突发剧烈抽动,多发生在高强度活动后。受累肌群常呈强直状态,触摸时有明显硬结感,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2.常见于四肢或腹部:下肢腓肠肌和上肢肌肉最易受累,腹部肌肉痉挛可能被误认为急腹症。痉挛部位与过度使用的肌群相关,停止活动后仍可能反复发作。
3.伴随大量出汗:痉挛前常有短时间内大量排汗现象,汗液流失导致水分与电解质快速丢失。皮肤表面可见明显汗珠,衣物潮湿,但出汗量与实际脱水程度未必成正比。
4.皮肤湿冷但体温正常或略高:不同于热射病,痉挛发生时体表温度通常不超过38℃。因汗腺持续分泌,皮肤触感凉滑,但核心温度可能轻微上升。
5.可能因电解质失衡加重:钠、钾、镁等矿物质随汗液流失后,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增高。未及时补充含电解质液体时,痉挛频率和强度会显著增加。
出现中暑痉挛应立即移至阴凉处,松解衣物束缚。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时需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若30分钟内未缓解或出现意识模糊,需紧急就医。禁止强行拉伸痉挛肌肉,防止二次损伤。高温环境下劳动应合理安排休息时段,预先补充含盐分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