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皮肤和眼白发黄现象。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经肝脏处理后排出体外。新生儿由于肝脏功能尚未成熟或存在其他病理因素,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从而引发黄疸。
黄疸的常见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与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肝脏处理能力不足有关,通常1-2周内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感染、胆道闭锁或遗传代谢疾病等引起,此类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程度重,需及时干预。早产儿因肝脏发育更不成熟,黄疸发生率更高。母乳喂养相关黄疸则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通常不会造成危害。
密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范围和程度至关重要。若黄疸在24小时内出现、持续超过两周、伴随嗜睡或喂养困难,需立即就医。阳光中的蓝光可辅助退黄,但需避免直射以免灼伤皮肤。母乳喂养应保持充足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但严重黄疸时需遵医嘱暂停母乳。医生可能通过血液检测胆红素值,必要时采用光疗、药物或换血治疗。避免自行使用中药或偏方,不当处理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定期随访可确保黄疸完全消退,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