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是中医学对腹泻类症状的统称,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伴有黏液脓血等异常排泄物的情况。这一概念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急性暴泻,也涉及慢性久泻,与西医腹泻概念有交叉但更强调整体辨证。下利作为常见消化系统症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中均有专篇论述,是中医辨治体系中的重要症候群。
展开而言,中医将下利分为多种类型。寒湿型下利表现为大便清稀、腹痛肠鸣;湿热型常见里急后重、便脓血;食滞型多伴嗳腐酸臭、泻后痛减;脾虚型则见完谷不化、迁延日久。病机涉及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多重因素,核心在于脾胃运化失职、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异常或大肠传导失常。诊断时需结合舌脉特征,如湿热下利多见舌红苔黄腻,寒湿型则舌淡苔白滑。治疗遵循通因通用与塞因塞用原则,湿热证用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虚寒证选理中汤温补脾阳,久泻滑脱者需加赤石脂等固涩药。
需注意,下利作为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肠炎、痢疾、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若出现持续血便、高热脱水或体重骤降,应及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期间需忌食生冷油腻,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孕妇、婴幼儿及老年体弱者发生下利时,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过度攻伐或收涩。传统理论认为利小便以实大便,但需辨证使用,如阴虚者慎用利尿药。记录排便性状、次数及伴随症状对辨证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