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通过规范治疗大多可以根治,但具体效果与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有关。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避免转为慢性或引发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核心问题是中耳积液,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或过敏等因素引发。治疗需针对病因,急性期常用鼻用激素、抗生素或抗过敏药物缓解炎症;积液较多时可能需鼓膜穿刺或置管引流。儿童患者因咽鼓管发育不成熟易复发,需密切观察听力变化。部分病例伴随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可降低复发风险。慢性患者需排查鼻咽部病变,如鼻窦炎或肿瘤。多数患者经3-6个月治疗可痊愈,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鼓室硬化或永久性听力损伤。
预防复发需避免感冒及耳部进水,乘坐飞机时多做吞咽动作平衡压力。治疗期间禁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儿童需定期评估语言发育,成人应戒烟以减少咽鼓管刺激。若出现耳痛、发热或听力骤降,需警惕细菌感染进展为化脓性中耳炎。术后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鼓膜通气管脱落。长期不愈需行颞骨CT排除罕见病因,如胆固醇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