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医治方法有抗生素治疗、止痛消炎药物使用、鼓膜穿刺或置管、鼻腔通气改善、中医中药调理。具体分析如下:
1.抗生素治疗:中耳炎由细菌感染引起时需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或头孢类。用药前需明确致病菌种类,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急性中耳炎疗程通常为7至10天,慢性中耳炎需延长疗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需配合护胃药物。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
2.止痛消炎药物使用:疼痛明显时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可减轻鼓膜充血及中耳腔积液压力。发热患者需配合物理降温。避免长期使用以免损伤肝肾。服药期间忌饮酒或辛辣食物。
3.鼓膜穿刺或置管:积液持续存在需穿刺引流,避免听力损伤。操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局部麻醉后切开鼓膜。反复发作者可置入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术后保持耳道干燥,防止感染。通气管通常半年后自行脱落。
4.鼻腔通气改善:鼻塞或鼻炎患者需使用减充血剂或鼻用激素,如麻黄碱或糠酸莫米松。保持鼻腔通畅可调节咽鼓管功能。过敏性鼻炎需联合抗组胺药。避免用力擤鼻导致病原体逆行感染。
5.中医中药调理:风热证选用银翘散,肝胆湿热证用龙胆泻肝汤。针灸选取听宫、翳风等穴位。外治法包括耳部熏蒸或贴敷。需辨证施治,避免寒凉药物损伤脾胃。
治疗期间避免耳道进水或受压,饮食宜清淡。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定期复查听力。出现高热或剧烈头痛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