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通常难以完全自愈。虽然部分症状可能暂时缓解,但炎症容易反复发作或转为长期病变,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等并发症。
慢性中耳炎是鼓膜和中耳黏膜的持续性炎症,多由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反复感染或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病程较长时,中耳内可能形成肉芽组织、胆脂瘤或积液,进一步破坏听小骨结构。部分患者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耳内闷胀感或间歇性流脓,容易误以为病情好转。炎症持续存在会缓慢损害中耳功能,自愈概率极低。临床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抗生素滴耳液、口服药物或手术清理病灶,修复受损组织。
日常需避免耳道进水,防止棉签等物品过度掏耳。感冒或鼻炎发作时应及时控制上呼吸道感染,减少咽鼓管压力异常对中耳的影响。游泳或洗头时可使用防水耳塞,但需确保耳塞清洁。若出现耳痛加重、听力骤降或头晕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颅内并发症风险。长期吸烟或处于污染环境者应改善生活习惯,降低黏膜刺激。定期耳科检查有助于监测病情进展,尤其对儿童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