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和渗出性中耳炎本质上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中耳腔内出现非化脓性液体积聚的炎症状态。两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并无实质性区别,只是术语使用习惯的差异。
分泌性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的核心病理特征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负压,进而引发浆液性或黏液性渗出物滞留。常见诱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或气压变化等。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或耳鸣,但通常无剧烈疼痛或发热。诊断主要依靠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及纯音测听,影像学检查如CT仅在复杂病例中辅助使用。治疗上以改善咽鼓管功能为主,包括鼻用激素、抗组胺药或抗生素合并感染时,必要时需行鼓膜穿刺或置管术引流积液。
需注意区分分泌性/渗出性中耳炎与化脓性中耳炎,后者伴随细菌感染及耳痛、发热等急性症状。长期未愈的积液可能引发粘连性中耳炎或胆脂瘤,需定期随访。儿童因咽鼓管发育不成熟更易发病,若持续3个月以上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应积极干预。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加重中耳压力的行为,同时控制过敏原及呼吸道炎症是预防复发的关键。若听力减退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复查以避免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