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病毒通过血液、体液传播,侵入肝细胞后复制,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部分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肝炎,长期携带病毒,增加肝硬化和肝癌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不安全的注射或输血、性接触等途径感染。病毒进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引发炎症反应。急性感染期可能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但部分感染者无明显表现。若免疫系统无法彻底清除病毒,感染转为慢性,病毒持续复制,长期损害肝脏组织,导致纤维化甚至癌变。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新生儿出生后需按规定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也应定期筛查。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共用针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确保医疗操作使用一次性器械。感染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必要时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病情。饮食宜清淡,避免饮酒加重肝脏负担。慢性乙肝患者需长期随访,防止疾病进展。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了解传播途径,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