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梗阻可以由尿道损伤引起。尿道损伤后,局部组织水肿、瘢痕形成或血块堵塞均可导致尿道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进而引发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梗阻症状。
尿道损伤分为外伤性和医源性两类。外伤性损伤多见于骑跨伤、骨盆骨折等机械性创伤,可能导致尿道断裂或部分撕裂;医源性损伤常由导尿、膀胱镜等操作不当引发。损伤后炎症反应会促使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性狭窄,这种狭窄通常进展缓慢,但会逐渐加重排尿阻力。损伤还可能诱发尿道周围脓肿或假性憩室,进一步压迫尿道腔。部分病例中,损伤初期表现为血尿或暂时性排尿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后期可能发展为慢性梗阻,甚至影响肾功能。
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尿道造影或超声可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膀胱镜能直观观察黏膜病变。治疗上,轻度狭窄可通过尿道扩张缓解,严重者需手术重建尿道通路。术后需定期随访,预防感染和瘢痕复发。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骑跨运动等高风险活动,导尿等操作应严格无菌。若出现排尿疼痛、尿线变细等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导致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