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间确实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这种现象在临床中并不罕见,主要与妊娠期生理变化或病理状态相关。转氨酶水平的变化需结合具体孕周、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评估,既可能是正常的生理性波动,也可能提示潜在疾病风险。
妊娠期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多样。生理性因素包括妊娠期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激素水平波动等,尤其在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肝脏或胆道系统,导致轻度转氨酶异常。病理性原因则需警惕妊娠特有疾病,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或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两者均可伴随显著转氨酶升高及黄疸。合并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或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能导致指标异常。临床需通过肝功能、胆汁酸、超声等检查进一步鉴别。
发现转氨酶升高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生理性波动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若为病理因素,如ICP需通过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干预,AFLP则需紧急终止妊娠。孕妇应避免自行服用可能伤肝的药物,保持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增长过快。出现皮肤瘙痒、乏力、恶心等症状时更需警惕,早诊断早干预可显著改善母婴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