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导致感染。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若卫生条件不佳,可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或直接接触传播。密切接触感染者或性行为也可能传播病毒,但较粪-口途径少见。
甲型肝炎病毒HAV在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可在淡水、海水、土壤及食物中存活数月。传播常见于卫生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如饮用未煮沸的污染水源、食用未充分加热的贝类或生鲜食品。集体生活场所如学校、军营因人群密集,易发生暴发流行。感染者潜伏期通常2-6周即具传染性,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手段,尤其推荐儿童、旅行者及高风险人群接种。
预防甲型肝炎需注重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未彻底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贝类。饮用煮沸水或瓶装水,饭前便后严格洗手。感染者应隔离至黄疸出现后1周,避免处理食物或接触他人餐具。医疗场所需规范消毒流程,防止医源性传播。出现乏力、发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诊断可减少并发症风险。慢性肝病患者感染后病情可能加重,需格外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