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口狭窄能否自愈取决于病因和严重程度。轻度炎症或水肿引起的狭窄可能随着原发病好转而自行缓解,但器质性狭窄通常需要医疗干预。
尿道口狭窄的恢复与病因密切相关。外伤或感染导致的黏膜水肿,在消除炎症后可能逐渐恢复通畅。但瘢痕性狭窄、先天性畸形或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组织纤维化,通常无法自行改善。反复尿路感染、排尿困难等症状持续存在时,拖延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影响膀胱和肾脏功能。及时就医评估狭窄程度,通过尿道扩张、支架置入或手术重建等方式治疗,能有效避免并发症。
日常护理对预防和缓解症状很重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多饮水稀释尿液,减少刺激;排尿异常或疼痛需尽早就诊。自行尝试扩张或器械操作可能造成二次损伤。定期随访检查尿道功能,尤其术后患者需按医嘱复查。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时,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