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水确实可能引发中耳炎,但这种情况通常需要特定条件才会发生。健康的外耳道具有天然屏障功能,少量水分进入耳道后大多会自行排出,不会直接引发炎症。若耳道内存在损伤或免疫力低下时,滞留的水分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增加感染风险。
中耳炎的发生与耳部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外耳与中耳之间由鼓膜隔开,正常情况下水分无法穿透这层屏障。但当鼓膜存在穿孔或咽鼓管功能异常时,水分可能通过鼻腔逆行进入中耳腔。游泳或洗浴后未及时清理耳道,尤其使用棉签过度清洁造成耳道皮肤破损时,外耳道炎风险显著上升。部分人群耳道结构狭窄或耳垢栓塞,水分滞留更易引发细菌感染,进而可能扩散至中耳。
预防耳部感染需注意日常细节。避免用尖锐物品掏耳,清洁耳道时使用专用滴耳液软化耳垢。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结束后倾斜头部单脚跳跃排出水分。若出现耳闷、疼痛或听力下降,需及时就医检查鼓膜完整性。婴幼儿因咽鼓管发育不成熟,洗澡后需用柔软毛巾擦拭耳廓周围。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群体更需警惕,耳部轻微不适也应尽早就诊。耳鼻喉科医生建议,长期反复中耳炎发作需排查鼻窦炎、过敏等潜在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