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疱疹液、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疱疹液:手足口病患者的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皮肤直接接触疱疹液后,病毒可通过微小破损进入体内。疱疹液具有高度传染性,尤其在疱疹破裂时传染性更强。接触后未及时清洁双手极易造成传播。
2.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病毒可在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接触污染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睛,病毒会经黏膜侵入。儿童集体场所物品交叉使用会加速传播,需定期消毒高频接触物品。
3.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含有病毒颗粒,近距离吸入可导致感染。飞沫在密闭空间易形成气溶胶,1米内接触风险较高。发病初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病毒载量最高,此时传染性最强。
4.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是重要传播途径。病毒耐酸,可经胃酸屏障到达肠道复制。生冷食物未经充分清洗消毒风险较大,集体单位食堂需严格餐具消毒和食品卫生管理。
5.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完善,感染后易出现重症。妊娠晚期感染需加强产检监测,分娩时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新生儿接触传染源。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并正确使用消毒剂。患者应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污染物需专业处理。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重症发生,适龄儿童应按时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