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导尿需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通畅、定期更换导尿管、观察尿液性状、预防感染。具体分析如下:
1.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需彻底清洁双手并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导尿包,避免污染导尿管及周围皮肤。尿道口消毒应遵循从内到外的原则,减少细菌侵入风险。操作过程中避免触碰非无菌区域,导尿管插入时动作轻柔,减少尿道黏膜损伤。
2.保持引流通畅:导尿管需固定稳妥,避免扭曲或受压,确保尿液持续流出。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反流。定期检查导尿管连接处是否漏尿,发现堵塞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但避免频繁操作以免增加感染风险。
3.定期更换导尿管:根据材质和使用情况制定更换周期,通常橡胶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硅胶导尿管可适当延长。长期留置者需结合临床评估,避免因材质老化或尿盐沉积导致堵塞或感染。更换时需重新消毒尿道口并检查尿道情况。
4.观察尿液性状:记录尿液颜色、量及透明度,发现血尿、脓尿或沉淀物增多需及时处理。尿液浑浊可能提示感染,尿液过少需排查是否脱水或导尿管堵塞。长期留置者应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监测泌尿系统状态。
5.预防感染:每日清洁尿道口及导尿管近端,使用碘伏或生理盐水擦拭。保持会阴部干燥,避免粪便污染。集尿袋需每日清空并消毒接口,减少细菌滋生。非必要不进行膀胱冲洗,以免破坏尿道自然防御机制。
操作过程中需关注患者耐受性,出现尿道疼痛、发热等症状应立即评估。集尿袋放置位置需避开地面污染源,倾倒尿液时避免接触排放口。长期留置者应评估拔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导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