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疼痛主要由子宫收缩过强、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症、子宫发育不良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子宫收缩过强:月经期间子宫内膜脱落,子宫需要通过收缩排出经血。若收缩过强,可能压迫周围血管,导致短暂缺血,刺激神经引发疼痛。部分人群子宫肌肉敏感性较高,收缩幅度大,疼痛更明显。
2.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内膜细胞分泌前列腺素,促进子宫收缩。若分泌过量,子宫收缩加剧,同时可能引发全身反应如头痛、恶心。前列腺素水平过高还会增强痛觉神经敏感性。
3.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外,如卵巢或盆腔。月经期这些异位组织同样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和粘连,导致剧烈疼痛,甚至伴随排便痛或性交痛。
4.盆腔炎症:生殖系统感染可能导致输卵管、卵巢等组织粘连或充血。月经期盆腔充血加重,炎症刺激神经,疼痛常表现为下腹坠胀或持续性钝痛,可能伴随异常分泌物。
5.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形态异常如过度前屈或后屈,经血排出不畅,子宫需加强收缩以排出经血,导致压力增大。先天性子宫狭小或肌肉发育不良也会使痛经更易发生。
痛经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通过保暖或休息缓解,重者需排查病理因素。长期严重疼痛建议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日常注意调节情绪,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