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弯曲杆菌、霍乱弧菌会感染肠道。具体分析如下:
1.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常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引发急性胃肠炎,症状包括腹泻、发热和腹痛。这类细菌在未煮熟的禽肉、蛋类中较为常见,感染后通常需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需就医。
2.志贺氏菌:志贺氏菌引起的痢疾表现为血便、黏液便及剧烈腹痛,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卫生条件差时易暴发。感染者需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抗生素对部分菌株有效。
3.大肠杆菌: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导致水样便或血便,严重时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生食或未彻底加热的肉类是主要传染源,预防重点在于食品充分加热和手部清洁。
4.弯曲杆菌:弯曲杆菌感染多见于摄入未熟肉类或生乳,症状为腹泻伴发热,可能持续一周。多数病例可自愈,但免疫力低下者需药物干预,避免并发症。
5.霍乱弧菌:霍乱弧菌通过污染水源传播,引发大量水样腹泻,迅速导致脱水。及时补液是关键,疫苗可提供短期保护,改善卫生条件能有效预防。
感染后应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性产生。出现持续呕吐、高烧或血便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分开处理,饮用煮沸水,饭前便后彻底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