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出血时可采用直接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止血带止血、填塞止血、抬高患肢止血。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压迫止血:使用干净纱布或布料直接按压出血部位,通过外力阻断血液流动。压力需持续均匀,避免频繁查看伤口。若血液渗透敷料,不可取下原有敷料,应在表面叠加新敷料继续按压。适用于小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操作简单且能有效减少失血量。按压时间通常维持10-15分钟,直至出血停止。
2.加压包扎止血:在直接压迫基础上用绷带或三角巾缠绕包扎,增强局部压力。包扎松紧需适度,过紧可能阻碍远端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止血。包扎后需观察肢体末端颜色、温度及感觉,判断是否影响血供。适用于四肢或躯干伤口,尤其伴随组织损伤时。包扎材料应清洁干燥,避免污染伤口。
3.止血带止血:仅用于四肢大动脉喷射性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效时。止血带需宽幅布料或专用器械,绑扎于伤口近心端,避开关节位置。记录绑扎时间,每隔40-60分钟放松1-2分钟,避免组织坏死。不可用铁丝、绳索等细窄物品代替,以免损伤神经血管。止血带是最后手段,使用后需立即送医。
4.填塞止血:用无菌纱布或棉垫紧密填塞深部伤口或腔隙,再加压包扎。适用于颈部、腋窝等难以直接压迫的部位,或贯通伤、撕裂伤等复杂创面。填塞物需足够厚度以产生压力,但不可过度用力导致二次损伤。操作中保持伤口开放状态,避免将异物推入深层组织。
5.抬高患肢止血:将出血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减少局部血流。结合压迫或包扎效果更佳,但骨折或疑似骨折时需谨慎移动。抬高角度以30-45度为宜,避免过度抬高导致不适。适用于四肢远端出血,可减缓出血速度,为后续处理争取时间。
操作前需快速判断出血类型和严重程度,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出血。避免直接接触伤口血液,防止感染。止血过程中密切观察伤者意识、脉搏等生命体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所有临时止血措施均需后续规范处理,不可替代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