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包括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通过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支持呼吸功能、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根据情况输注血液制品纠正凝血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败血症的核心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早期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至关重要。抗生素选择需结合临床判断和可能的感染来源,常见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药物组合。用药前应留取血培养标本,后续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治疗周期通常持续7-14天,严重者需延长。
2.通过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败血症常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和血管扩张,需快速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恢复灌注。若补液后血压仍低,需加用血管收缩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提升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可评估容量状态,避免过度补液引发肺水肿。
3.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支持呼吸功能:部分患者因炎症反应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采用保护性通气策略,控制潮气量和气道压力,减少肺损伤。同时纠正低氧血症,维持血氧饱和度在目标范围。
4.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清除感染源是治疗关键,例如脓肿引流、坏死组织清创、感染导管拔除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定位病灶,手术干预需在稳定生命体征后尽早实施。延迟处理可能导致感染持续扩散。
5.根据情况输注血液制品纠正凝血障碍:败血症可诱发凝血功能异常,出现血小板减少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低下时输注浓缩血小板。需动态监测凝血指标,避免盲目输血。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器官功能及实验室指标,调整方案需个体化。警惕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早期识别并干预并发症。护理需注意无菌操作,预防继发感染。营养支持对恢复至关重要,优先选择肠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