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是疾病的结果,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痰饮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者可见咳吐痰涎、胸腹积水等,无形者则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候。这一概念源于《金匮要略》,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理论的核心内容,与气滞、血瘀并列为三大病理因素。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蒸腾气化,任一环节障碍均会导致水液停聚。外感寒湿、饮食生冷、劳倦过度等因素可助长痰饮滋生。根据停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痰阻肺络则咳喘痰鸣,饮停胁下称悬饮引发胸痛,水饮上犯头目可致眩晕。治疗遵循温药和之原则,如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二陈汤燥湿化痰,需结合具体证型辨证施治。
需注意痰饮与现代医学痰液概念不同,中医更强调其致病广泛性,可引发癫痫、瘿瘤等复杂病症。诊断时需辨别寒热虚实,寒饮者舌淡苔白滑,热痰者舌红苔黄腻。调理期间忌食肥甘厚味,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部分痰饮证候可能提示重大疾病,如顽固性水肿需排除心肾功能异常。孕妇及体弱者使用逐水方剂需谨慎,防止伤正。传统疗法常配合艾灸、拔罐等外治法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