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通常指原发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多为间叶组织来源的肉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这类肿瘤位置深在,早期症状隐匿,病理类型复杂,良性肿瘤约占30%,恶性肿瘤占70%,常见类型包括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等。
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多样,脂肪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类型,多发生于肾周脂肪组织;平滑肌肉瘤起源于血管或肌肉组织,侵袭性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鞘瘤多为良性,但恶性神经鞘瘤也存在。还包括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及罕见的畸胎瘤等。由于腹膜后空间较大,肿瘤生长常无明显症状,直至压迫周围脏器如肠道、输尿管才出现腹痛、腹胀或肾功能异常。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CT/MRI和病理活检,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肿瘤易复发,需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多学科协作。术前需明确肿瘤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避免手术损伤。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复发迹象。患者若出现持续腹痛、体重下降或腹部包块,应及时就医。病理类型和分期决定预后,低度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而高度恶性者预后较差。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改善生存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