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拉肚子可以吃抑酸药、胃黏膜保护药、止泻药、益生菌、抗生素在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具体分析如下:

1.抑酸药:抑酸药可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部不适。如奥美拉唑,能特异性的作用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质内的管状泡上,即胃壁细胞质子泵H+-K+-ATP酶所在部位,并转化为亚磺酰胺的活性形式,然后通过二硫键与质子泵的巯基呈不可逆性的结合,生成亚磺酰胺与质子泵的复合物,从而抑制该酶活性,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对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2.胃黏膜保护药:胃黏膜保护药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部炎症等损伤。例如铝碳酸镁,具有层状网络结构,能可逆性结合胆酸,持续阻止胃蛋白酶对胃的损伤,还可结合卵磷脂,有利于溃疡黏膜的修复。而且铝碳酸镁可以中和胃酸,使胃内pH值保持在3-5之间,这个pH值范围是最适合胃黏膜修复的环境。
3.止泻药:当拉肚子症状较严重时可使用止泻药。蒙脱石散是常用的止泻药,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蒙脱石散口服后,会均匀地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通过静电作用将带电性的致病因子吸附到其表面,然后随肠道蠕动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致病因子对肠道黏膜的损伤,起到止泻的作用。
4.益生菌: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含有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这些益生菌可以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对人具有潜在危害的细菌,从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减轻腹泻症状,同时对胃部不适也可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为肠道菌群的平衡也会间接影响胃部的消化和功能状态。
5.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胃病拉肚子,在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如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大便常规有白细胞等时可使用抗生素。例如诺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可阻碍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对肠道杆菌等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但要注意其使用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尤其是18岁以下人群禁用。
在用药时,应先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拉肚子,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还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同时,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