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发作后应及时就医明确类型、坚持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按医嘱使用鼻喷药物或口服药物、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保持室内湿度适宜。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明确类型:鼻炎分为过敏性、感染性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医生通过鼻内镜或过敏原检测可准确判断病因,针对性开具抗组胺药、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盲目用药可能加重症状或延误治疗,尤其儿童及孕妇需严格遵循专业指导。
2.坚持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生理盐水能清除鼻腔分泌物、过敏原及病原体,减轻黏膜水肿。每日1-2次冲洗可改善鼻塞、流涕症状,操作时需使用专用洗鼻器,水温接近体温避免刺激。慢性鼻炎患者长期坚持可减少复发频率,但急性感染期需暂停避免炎症扩散。
3.按医嘱使用鼻喷药物或口服药物: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可缓解黏膜炎症,需连续使用1-2周见效,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适用于过敏性鼻炎,细菌性感染则需配合抗生素。药物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或鼻黏膜萎缩,服药期间定期复诊评估疗效。
4.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家中定期除螨、更换床品。春季花粉浓度高时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过敏原浓度。食物过敏者需忌口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
5.保持室内湿度适宜:干燥空气会加重鼻黏膜损伤,湿度维持在50%-60%最佳。使用加湿器时每日换水避免滋生细菌,冬季取暖设备旁放置水盆辅助增湿。过度潮湿易滋生霉菌,需定时开窗通风,尤其梅雨季节需配合除湿机调节。
鼻炎患者需戒烟酒,辛辣食物可能刺激黏膜加重充血。擤鼻涕时避免用力过猛,单侧交替清理防止引发中耳炎。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雾霾天应减少户外活动。症状持续两周未缓解或伴随发热、脓涕需警惕鼻窦炎,尽早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