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固定、皮肤苍白或发绀。具体分析如下:
1.意识突然丧失:心脏骤停发生时,脑血流灌注中断,导致大脑功能迅速丧失。患者表现为突然倒地、呼之不应,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由于脑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心脏停搏后5-10秒即可出现意识丧失,若未及时恢复血流,将导致不可逆性脑损伤。
2.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心脏骤停后,呼吸中枢因缺氧而功能抑制,表现为呼吸运动完全停止或仅存不规则的濒死叹息样呼吸。这种呼吸模式通常持续时间短暂,随后呼吸完全停止,是临床判断心脏骤停的重要依据之一。
3.大动脉搏动消失:心脏有效泵血功能丧失后,颈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搏动无法触及。这一表现是诊断心脏骤停的核心标准,需在10秒内完成检查,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4.瞳孔散大固定:心脏骤停导致脑干缺血缺氧,动眼神经功能受损,表现为双侧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变化通常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是脑功能严重受损的标志。
5.皮肤苍白或发绀:心脏骤停后全身血液循环中断,皮肤因缺血呈苍白或灰白色;若伴有呼吸道梗阻或肺部氧合障碍,可出现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绀,提示严重低氧血症。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具有突发性和进展迅速的特点,早期识别并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上述表现需综合判断,避免单独依赖某一症状延误诊断。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需熟练掌握快速评估流程,确保在黄金时间内实施有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