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阴虚的治疗关键在于滋阴养血、柔肝疏肝,同时兼顾清热降火。中医认为,肝胆阴虚多因久病耗伤阴血、情志不畅或熬夜过度导致阴液不足,表现为头晕目眩、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失眠多梦等。治疗需以滋补肝肾之阴为基础,辅以调畅气机,恢复阴阳平衡。
中药调理是主要手段,常用方剂如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一贯煎以生地、沙参、麦冬滋阴养血,当归、枸杞补益肝肾,川楝子疏肝理气,适合阴虚兼有肝郁者。杞菊地黄丸则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枸杞、菊花,增强养肝明目之效。若虚火明显,可加知母、黄柏清热降火;失眠多梦者配伍酸枣仁、柏子仁安神。针灸可取肝俞、肾俞、太溪等穴位,滋水涵木。日常饮食宜清淡,多食黑芝麻、桑葚、山药等滋阴之品,避免辛辣燥热食物。
治疗期间需注意情志调节,避免郁怒加重肝郁化火。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易耗伤阴血,需调整作息。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脾胃虚弱,滋阴药易滋腻碍胃,可佐以陈皮、砂仁理气健脾。服药期间若出现腹胀、腹泻,应调整方剂或配伍健脾药物。肝胆阴虚病程较长,需坚持调理,定期复诊观察舌脉变化。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此类证候,需结合西药控制基础病,不可擅自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