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包括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测量颅内压力、鞘内注射药物、进行脊髓造影。具体分析如下:
1.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腰椎穿刺术可获取脑脊液样本,用于检测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和葡萄糖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类型。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常呈现浑浊,白细胞显著升高。结核性脑膜炎则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多和葡萄糖降低。
2.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当临床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影像学检查阴性时,腰椎穿刺是重要手段。脑脊液呈均匀血性且离心后上清液黄变,提示出血存在。该方法能鉴别外伤性穿刺损伤与病理性出血,后者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均匀分布且黄变持续存在。
3.测量颅内压力:通过腰椎穿刺直接测定脑脊液压力,辅助诊断颅内压异常。压力升高见于脑水肿、肿瘤或脑积水,压力降低可能与脑脊液漏或脱水有关。操作时需注意体位规范,确保测压准确性。
4.鞘内注射药物:某些药物需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以达到治疗效果。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可通过腰椎穿刺给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抗生素或麻醉剂也可通过此途径给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5.进行脊髓造影:向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后拍摄影像,显示脊髓和神经根形态。该方法有助于诊断椎管内肿瘤、椎间盘突出或脊髓压迫症。造影剂流动情况可明确梗阻部位,为手术提供定位依据。
操作前需确认无凝血功能障碍或穿刺部位感染。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继发感染。术后嘱患者平卧以减少低颅压反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头痛、恶心或神经症状加重,及时处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