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的中医治疗以利水消肿、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结合辨证施治调整方药。传统中药通过改善肝功能、促进水液代谢,缓解腹胀、乏力等症状,同时兼顾调理体质,减少腹水复发。
中医治疗肝腹水需根据证型选择方剂。气滞湿阻型常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以行气利水;湿热蕴结型选用茵陈蒿汤合中满分消丸,清热利湿;脾虚水停型以实脾饮为主,健脾化湿;肝肾阴虚型用一贯煎合猪苓汤,滋阴利水。常用中药如茯苓、泽泻、大腹皮等利水渗湿,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外治法如艾灸水分、气海等穴位,或甘遂末敷脐辅助排水。需注意腹水消退后仍需巩固治疗,避免过用峻下逐水药伤正。
治疗期间需严格限盐,每日钠摄入不超过2克,记录体重及尿量变化。中药需由医师根据舌脉调整,避免自行滥用利尿药。若出现发热、腹痛或短期内腹水骤增,可能提示感染或肝衰竭,需立即就医。晚期肝硬化患者若中药疗效不佳,需结合西医治疗如穿刺放液。慎用偏方,尤其含马兜铃酸等肾毒性成分的药物。保持情绪舒畅,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但需控制总量。定期复查肝功能、电解质及腹部超声,综合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