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可能是先天性的,但也可能由后天因素引起。先天性因素通常与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的解剖结构异常有关,例如输尿管开口位置异常或膀胱壁内段输尿管发育不全。后天因素则可能继发于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或手术创伤等。明确病因需结合临床检查与影像学评估。
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主要机制涉及输尿管末端穿越膀胱壁的解剖缺陷。正常情况下,膀胱壁内的输尿管段呈斜行走向,形成单向阀门机制防止尿液反流。若胚胎期输尿管芽发育异常,可能导致该段长度不足或肌肉层薄弱,使得膀胱收缩时尿液向输尿管逆流。部分病例存在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后天获得性反流则常见于反复尿路感染导致的输尿管开口瘢痕化,或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膀胱内压异常升高。
诊断需通过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明确反流分级,超声与核素扫描可评估肾功能。轻度反流有自愈倾向,建议定期随访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中重度反流或伴随肾瘢痕者需考虑内镜下注射治疗或输尿管再植术。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观察排尿异常、发热等感染征象,避免便秘及憋尿行为。母乳喂养可能降低婴儿尿路感染风险,年长儿应培养规律排尿习惯。随访期间需监测血压及尿常规,及时发现肾损伤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