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膀胱炎可分为间质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化学性膀胱炎、感染性膀胱炎、过敏性膀胱炎。具体分析如下:
1.间质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膀胱壁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患者常出现膀胱区域疼痛、尿频、尿急,但尿液检查通常无细菌感染证据。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或神经源性炎症有关。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膀胱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包括口服药物、膀胱灌注及物理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2.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是由于盆腔区域接受放射治疗后引发的膀胱黏膜损伤。症状包括血尿、尿频、排尿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膀胱挛缩或瘘管形成。放射线导致膀胱黏膜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引发缺血和纤维化。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止血药物、膀胱灌注或高压氧治疗,长期随访至关重要以避免并发症恶化。
3.化学性膀胱炎:化学性膀胱炎由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引起,如某些药物、造影剂或工业毒物。症状表现为排尿灼痛、血尿及下腹不适。膀胱黏膜因化学刺激出现充血、水肿甚至溃疡。治疗首要措施是停止接触致病物质,辅以对症支持治疗,如碱化尿液、镇痛及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
4.感染性膀胱炎:感染性膀胱炎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导致,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和结核杆菌。典型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可能伴随发热或腰痛。诊断依赖尿常规、尿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同时需排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潜在问题。
5.过敏性膀胱炎:过敏性膀胱炎是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引发的膀胱炎症,症状与感染性膀胱炎类似,但无病原体感染证据。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药物或环境过敏原。治疗以抗过敏药物为主,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慢性膀胱炎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排尿习惯,减少憋尿行为。适当增加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轻膀胱刺激。定期复查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