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是指睡眠中异常出汗,醒后汗止的现象,可能由多种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神经系统异常以及心理压力等。具体诱因需结合伴随症状综合判断,部分情况可能提示潜在疾病需及时就医。
内分泌紊乱是盗汗的常见病理基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代谢率升高,夜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出汗;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发潮热盗汗。结核病、HIV等感染性疾病常伴随免疫反应,夜间低热诱发盗汗。抗抑郁药、退烧药等可能干扰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病变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可导致汗腺分泌异常。焦虑、长期高压状态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发睡眠中出汗增多。
出现盗汗需观察是否伴随体重下降、长期发热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应排查结核、肿瘤等疾病。记录用药史排除药物因素,更年期女性可检测性激素水平。避免穿着过厚或高温环境睡眠,睡前减少咖啡因摄入。若伴随心悸、消瘦需检查甲状腺功能,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夜间出汗合并咳嗽、咯血需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及时就诊明确病因,避免自行使用止汗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