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在儿科治疗中应用广泛,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潜在危害。合理使用输液可以快速缓解病情,但过度或不规范使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或并发症,需严格遵循医嘱。
输液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生理上,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过量输液可能增加心脏和肾脏负担,导致水肿或电解质紊乱。部分儿童对输注药物敏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病理上,频繁穿刺可能损伤血管,增加感染风险;长期输液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正常发育,降低自身抵抗力。某些药物配伍不当或滴速过快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如恶心、发热或更严重的器官损伤。
使用输液时需注意多个环节。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液,优先考虑口服或雾化等替代疗法。操作前需确认药物配伍安全性,控制滴速,并密切观察儿童反应。输液过程中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防止感染。家长应配合医护人员记录异常症状,如哭闹不安、皮肤发红等,及时反馈处理。治疗后适当补充水分,避免剧烈活动,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通过规范操作和科学护理,可最大限度降低输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