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垂症状主要表现为行走时足部拖地、踝关节背屈困难、小腿肌肉萎缩、足部感觉异常、步态异常。具体分析如下:
1.行走时足部拖地:由于踝关节背屈肌群无力,足尖在迈步时无法正常抬起,导致行走过程中足部前侧与地面摩擦。长期拖地可能引发足底皮肤磨损,甚至出现溃疡。部分患者需抬高腿部代偿动作,易产生疲劳感。
2.踝关节背屈困难:主动勾脚动作受限,被动背屈范围可能正常。检查时可让患者尝试足尖向上运动,若力量明显减弱或无法完成,提示胫骨前肌等肌肉功能受损。严重时可能伴随足内翻或外翻变形。
3.小腿肌肉萎缩:常见于小腿前外侧肌群,尤其是胫骨前肌。肌肉体积减小可能逐渐发展,早期表现为肌力下降,后期可见明显外形凹陷。萎缩程度与神经损伤持续时间相关。
4.足部感觉异常:表现为足背或足底麻木、刺痛、蚁行感等,多与神经传导障碍有关。感觉减退区域通常符合特定神经支配范围,如腓总神经损伤以足背感觉异常为主。
5.步态异常:典型表现为跨阈步态,即迈步时过度屈髋屈膝以代偿足部下垂。行走稳定性下降,易绊倒。长期异常步态可能引发膝关节或髋关节代偿性疼痛。
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调整或延误诊治。日常活动中注意防跌倒,选择平底宽松鞋具。康复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牵拉或错误用力加重损伤。定期复查神经功能与肌力恢复情况,必要时配合辅助器具改善行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