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疼痛或压痛、头皮肿胀或血肿、脑脊液漏、神经功能障碍、意识状态改变。具体分析如下:
1.局部疼痛或压痛:颅骨骨折后,受损部位常出现明显疼痛,触碰时压痛加剧。疼痛范围与骨折线走向相关,线性骨折多表现为局限性钝痛,凹陷性骨折可能伴随尖锐刺痛。疼痛程度受骨折类型及合并损伤影响,若伴有硬膜外血肿,疼痛可能进行性加重。
2.头皮肿胀或血肿:骨折处软组织损伤导致局部肿胀,皮下出血形成血肿。血肿形态与骨折类型相关,线性骨折多呈现条索状肿胀,凹陷性骨折可能触及颅骨阶梯样畸形。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广泛,边界不清,需与头皮挫伤鉴别。
3.脑脊液漏:颅底骨折时,硬脑膜撕裂可导致脑脊液经鼻腔或外耳道流出。鼻漏表现为清水样液体,耳漏常混有血液。漏液干燥后呈晕圈征,低头或咳嗽时流量增加。脑脊液漏增加颅内感染风险,需避免擤鼻或耳道堵塞。
4.神经功能障碍:骨折压迫或损伤脑组织、颅神经时引发功能障碍。常见表现为嗅觉丧失、视力减退、面瘫或听力下降。颅前窝骨折易损伤嗅神经,颅中窝骨折可能波及面听神经,后颅窝骨折可导致后组颅神经麻痹。
5.意识状态改变:严重骨折伴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时,可能出现嗜睡、躁动或昏迷。意识障碍程度反映脑损伤严重性,需动态观察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进行性意识恶化提示颅内压增高,需紧急处理。
颅骨骨折后需避免头部剧烈活动,防止骨折移位加重损伤。观察有无恶心呕吐或肢体活动异常,警惕迟发性颅内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用力咳嗽或擤鼻。及时就医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范围及是否合并颅内病变。治疗期间监测神经系统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